当前位置: 首页 团队队伍 博士生导师 正文
乌铁红

发布日期:2023-06-19来源:db旗舰

乌铁红19706生,内蒙古赤峰市人,蒙古族中共党员,db旗舰二级教授,博士/博士后,经济管理公司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个人,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db真人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db真人乌铁红文旅融合创新工作室负责人。

现任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智库专家,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策咨询专家库专家。 教育部高校旅游帮扶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理事,内蒙古旅游协会副会长(旅游教育分会会长),内蒙古旅游学会副会长,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林草局和包头市、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等盟市旅游智库专家。曾担任全国导游员风采大赛、全国少数民族导游员风采大赛、内蒙古自治区金牌导游员大赛和自治区红色讲解员大赛以及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等盟市导游员风采大赛的评委。

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旅游经济,为本科生讲授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旅游学术思想流派、旅游规划战略、旅游文献阅读与论文导写等课程。

在国内外期刊中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撰写专著6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专题1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自然)基金5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学基金多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公司创新团队负责人。指导员工主持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项目3项。此外主持或参与了中国科公司院地合作项目、原国家旅游局、江苏省旅游局委托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一些旗县市及旅游企业委托的旅游规划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国家旅游局优秀旅游学术成果奖1项。

教育经历:

1990-199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学士

1994-199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区域地理专业硕士

2006-2009年,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公司,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1997至今,db真人旅游管理专业任教

2010-2014,中国科公司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

科研项目:

承担的纵向科研项目:

[1]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文旅融合背景下北疆民族地区文化景观演变与调适模式研究》(20BMZ131),2020-2023.

[2] 主持:国家科技部重大攻关项目《荒漠化退化草地治理技术及示范》专题《草地休闲旅游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评估》(2016YFC0500500),2016-2020.

[3] 主持: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乡村旅游地文化景观与旅游发展互动机制研究》( 2024LHMS040112024-2026.

[4] 主持: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内蒙古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景观研究》(2023NDE105),2023-2025.

[5] 主持:内蒙古自治区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旅游管理新文科专业建设研究》(JGYB202205),2023.

[6] 主持: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公司创新团队《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NMGIRT2206),2021-2024.

[7] 主持: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文化景观分析视角下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2019MS04019),2019-2021.

[8] 主持: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民族地区城市文化景观变迁与旅游发展响应》(2015MS04062015-017.

[9] 主持: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草原旅游地景观感知和态度及其效应研究》(2011MS0602),2011-2013.

[10] 参与:新消费时代我国西部城市商业空间重构研究(D0102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19-2021,第一参与人

[11] 参与: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的地理分异及地方感过程的案例研究(40871072/D0102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2011,第七参与人

[12] 参与:基于社区参与的草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06CJY033,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06-2009,第三参与人

承担的横向科研项目:

[1] 主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下内蒙古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旅游厅发展研究课题重点项目,2024.

[2] 主持: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科研课题,2021.

[3] 主持: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20.

[4] 主持:自治区旅游局委托《内蒙古边境旅游实验区和建设跨境旅游示范区旅游发展调研报告》,2017.

[5] 主持: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服务地方标准及标准体系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委托咨询项目2016.

[6] 主持:内蒙古自驾游发展研究报告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委托咨询项目2015.

[7] 主持:内蒙古丰镇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内蒙古丰镇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2014.

[8] 主持:鄂尔多斯市水镜湖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旅游局委托,2012.

[9] 参与:贵州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中国科公司院地合作项目2010-2014.

[10] 参与: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江苏省旅游局委托,2009-2010.

[11] 参与:淮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江苏省淮安市旅游局委托2008-2009.

[12] 参与:中部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子课题南昌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国家旅游局委托2008-2009.

[13] 参与:江苏省旅游资源普查江苏省旅游局委托2006-2010.

[14] 参与:六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安徽省六安市旅游局委托2007-2008.

学术论文:

[1] Ren, Kai, and Tiehong Wu.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of a Rural Construction Community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 [J]. Buildings, 2024, 14, 1:97.

[2] Meng Li; Tiehong Wu; Linsheng Zhong; Chengcai Tang; Jingwen Wang; Ruhan Yi ; 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Resi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newal of Sub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Land, 2024, 13(9): 1465

[3] Yu Wei & Tiehong Wu(Correspondence).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a linear tourist destination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photo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Published online: 06 Dec 2020  

[4] Tiehong WU, Tian CHEN , Peipei FAN , Duo YIN, Feifei LIN. Tourists '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to Grassland Tourism LandscapeA Case Study of Grassland in the Central Section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3,807-809:1856-1865.

[5] Li Wenjie,Wu Tiehong, Li Xiaojia.The effects of tourism interference on the soil of grassland tourist spots-A study of Gold Saddle tourist spots of Xilamuren grassland in Inner Mongolia[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3,610-613:3034-3041.

[6] 伊如汗,乌铁红,韩秋晨,. 消逝的文化再现:宴飨景观东道主建构者原真性感知研究——以蒙古族盛宴诈马宴为例[J].旅游科学,2025,39(06):148-162.

[7] 王晶,乌铁红,朱鹤,. 沿黄九省区新型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及收敛性研究(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25,16(03):642-654.

[8] 王晶,乌铁红,呼斯楞. 乡村旅游发展能否赋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经验证据[J].中国生态旅游,2025,15(02):248-261.

[9] 乌铁红,李亚敏,王晶. 国内外共享住宿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VOSviewer的可视化分析[J].db真人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57(02):43-54+110.任凯,乌铁红,卫银栋. 文化濡化与涵化视角下高校文旅创新创业实践课内容建构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31):67-71+76.韩秋晨,乌铁红,伊如汗,. 行随境迁:草原旅游情境游客环境感知与亲环境行为研究[J].人文地理,2024,39(05):158-166.

[10] 乌铁红,田雨增. 在家、在途与人地互动:房车游牧者在西北牧区旅行中的流动性体验[J].旅游学刊,2024,39(12):121-131.

[11] 王晶,乌铁红,韩秋晨,.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测度与影响因素[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4(03):489-499.

[12] 徐英,车静怡,乌铁红.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一个质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10):183-190.

[13] 李猛,乌铁红,钟林生.旅游网红村居民的怀旧、集体记忆与地方认同的特征及互动关系——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恼包村为例[J].地理科学,2022,42(10):1799-1806.

[14] 王公为,王一丁,乌铁红.景观社会视角下网红村的乡村性生产与重构——以呼和浩特恼包村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36(06):202-208.

[15] 韩秋晨,乌铁红,王珏,.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多元文化景观感知与景观认同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大召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36(03):195-201.

[16] 乌铁红,韩秋晨.幻与实:寻旅途中的地理想象与景观感知[J].旅游学刊,2021,36(11):3-5.

[17] 周泽鲲,乌铁红,唐文跃.旅游虚拟社区成员的参加动机对其契合行为的影响——以户外旅行俱乐部为例[J].资源科学,2019,41(09):1734-1746.

[18] 张星培,乌铁红.民族饮食文化空间的主客真实性体验差异——以格日勒阿妈奶茶馆为例[J].美食研究,2019,36(03):5-12.

[19] 乌铁红,李猛,郝孝园.地方感视角下民族旅游城市的旅游要素感知分析——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J].db真人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05):32-39.

[20] 李文龙,石育中,鲁大铭,刘倩,乌铁红.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09):1599-1612.

[21] 赵亚琼,乌铁红.内蒙古地区旅游集散地等级指标体系构建[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4):55-58.

[22] 王亚峰,乌铁红,郑陈柔雨,.文化遗产管理与草原遗产旅游地形象塑造——基于元上都遗产地游客认知形象的游记文本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01):103-107.

[23] 周泽鲲,乌铁红.公诸同好未可知?推拉理论下的户外旅游动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12):189-195.

[24] 王公为,李国精,乌铁红.内蒙古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区域结构的视角[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05):197-202.

[25] 王公为,乌铁红.内蒙古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12个盟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02):203-208.

[26] 王公为,乌铁红.内蒙古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分布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12):199-203.

[27] 尹铎,乌铁红,唐文跃,.城市雕塑景观象征意义对城市新区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例[J].人文地理,2015,30(04):32-38.

[28] 周泽鲲,乌铁红. 文化保护传承视域下的旅蒙商道古镇旅游开发——以丰镇市隆盛庄为例[C]//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组委会.论草原文化(第十二辑).内蒙古出版集团,2015:14.

[29] 乌铁红,陈田.旅游者与旅游地社区主体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差异分析——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地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01):203-208.

[30] 尹铎,倪虻,乌铁红,.民族地区城市生态游憩空间居民地方依恋特征研究——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例[J].西北林公司学报,2014,29(05):249-255.

[31] 罗波,乌铁红.关于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实践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4(05):42-44.

[32] 乌铁红.清代归绥城往日城市意象解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35(02):60-63.

[33] 乌铁红.旅游地意象形成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db真人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02):81-88.

[34] 钟静,乌铁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酒店COOP实习模式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3(01):120-121.

[35] 李文杰,乌铁红,李晓佳,.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J].地理科学,2013,33(03):307-313.

[36] 乌铁红,闫立杰,王汉祥.地理学视域下旅游地意象感知的时空特性分析[J].db真人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01):75-79.

[37] 董晓莉,张捷,吴必虎,蒋志杰,乌铁红.灾害事件对旅游地意象影响的研究——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03):102-107.

[38] 乌铁红.内蒙古旅游经济与高等旅游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09):46-49.

[39] 乌铁红,张捷,李文杰.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旅游地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06):66-72.

[40] 王岚,张捷,曹靖,乌铁红,.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可进入性评价研究——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0,25(02):144-148.

[41] 乌铁红.基于旅游者意象感知的旅游地竞争力分析——以草原旅游地为例[J].db真人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02):91-97.

[42] 曹靖,张捷,王岚,乌铁红,.苏州市旅游者目的地消费支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9,24(06):86-90.

[43] 乌铁红,张捷,李文杰. 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区内外旅游者草原旅游地意象感知为例[C]//中国地理学会(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出版者不详],2009:2.

[44] 杨效忠,张捷,乌铁红.跨界旅游区的组织网络结构与合作模型——以大别山天堂寨为例[J].地理学报,2009,64(08):978-988.

[45] 乌铁红,张捷,李文杰,.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及成因——基于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05):189-194.

[46] 乌铁红,张捷,张宏磊,.旅游地属性与旅游者感知态度和购后行为的关系——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05):36-42.

[47] 乌铁红,张捷,杨效忠,.旅游地形象随时间变化的感知差异——以安徽天堂寨风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8(05):1078-1086.

[48] 李文杰,乌铁红,张宏磊.中国传统自然观与生态旅游发展观的比照[J].生态经济,2008(09):154-156+159.

[49] 乌铁红,张捷,张宏磊.旅游地意象特性分析及整饰[J].db真人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117-122.

[50] 乌铁红.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新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130-134.

[51] 乌铁红,李文杰.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济,2006(14):23-24.

[52] 乌铁红.国内旅游形象研究述评[J].db真人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2):98-103.

[53] 李文杰,乌铁红.旅游经济地域分区方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10-114.

[54] 乌铁红.旅游地形象的动态研究与其生命周期的演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19-121.

[55] 乌铁红,李文杰.试论高校旅游专业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3):82-83.

[56] 乌铁红.成吉思汗文化旅游资源系统开发的相关问题研究[J].db真人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2):8-12.DOI:10.13484/j.cnki.ndxbzsb.2004.02.002.

[57] 乌铁红,李文杰.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手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54-56.

[58] 李文杰,乌铁红.鄂温克旗生态旅游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47-49.

[59] 李文杰,乌铁红,呼格吉勒图.鄂温克旗旅游资源分区开发的构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01):19-21.

[60] 李文杰,乌铁红.()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9(S1):74-77.

[61] 呼格吉勒图,乌铁红,银山.蛮汉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98(01):54-58.

著作:

[1]乌铁红.《旅游供求结构关系视角下旅游地意象感知差异研究》.db真人出版社,2012.

[2]乌铁红,郝晓兰.《内蒙古旅游基础知识》.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

[3]魏国楠,乌铁红.《内蒙古自驾游发展研究报告》.db真人出版社,2017.

[4]乌铁红.《民族地区城市文化景观变迁与旅游发展响应》.db真人出版社,2018.

[5]乌铁红,徐彤,敖红艳.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4.

获奖情况:

[1]乌铁红.论文试论高校旅游专业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

[2]李文杰,乌铁红,王文娟.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第二届政府奖),2008

[3]乌铁红.咨询报告《内蒙古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获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2008

[4]乌铁红.论文《旅游地形象随时间变化的感知差异——以安徽天堂寨风景区为例》发表于CSSCI期刊《地理研究》,获2010年国家旅游局优秀旅游学术成果优秀奖,2010

[5]乌铁红,张捷,李文杰.论文《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旅游地为例》2012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四届政府奖)三等奖,2012

[6]乌铁红.教学成果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3年db真人校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7]乌铁红.著作《旅游供求结构关系视角下旅游地意象感知差异研究——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地为例》2016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政府奖一等奖,2016

[8]乌铁红.著作《民族地区城市文化景观变迁与旅游发展响应——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2018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政府奖三等奖,2018

[9]王公为,乌铁红.论文《内蒙古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量的时空分布研究》2018年获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8

[10]乌铁红.教学成果以新文科建设引领旅游管理类本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022年db真人高等公司产品成果二等奖,2022

[11]获得自治区高等公司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排名第二),2024年,排名2/4

其他

[1]乌铁红,文旅融合激发牧区发展新动能[R],经济日报,2025-07-13

[2]乌铁红.绘就东北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美好蓝图[N].中国旅游报,2024-5-30.


下一篇:张久和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DB真人旗舰·(中国)集团      蒙ICP16002391号-1

微信公众号